2月17日,重庆市再次举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。会上,有关部门和专家就重庆目前的疫情防控等工作进行了通报和说明。
防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
截至目前,全市累计排除3100例疑似病例,尚有187例疑似病例正在排查中。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22045人,已解除医学观察17983人,尚有4062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。共发现二代病例229例,三代病例38例、四代病例4例、社区感染病例35例,无外籍人士病例。截至2月16日24时,4个集中救治医院收治患者334例。
同时,重庆市日新增确诊病例数,已经连续7日呈下降态势且近3日每日少于10例。从2月11日开始,实现“新增病例”“在院病例”双下降,说明前期疫情防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。
此外,近日重庆市发现来自非重点地区的输入性病例。因此,“外防输入”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,决不能松懈,各项防控措施还要加强,尤其是要做好返渝来渝人员的精准有效管理,尽最大努力防止新的疫情输入。
两江新区制定企业复工复产防控措施
关于目前众多市民关注的企业复工复产防控措施,两江新区提出了“要像抓社区防控一样抓好企业的防控”,“社区、园区、厂区”三区联动,努力向“既要管得住,又要管得好、管得活”的工作目标迈进。
据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、管委会副主任李顺介绍,两江新区自2月10日开展复工复产以来,目前呈现两大特点:一是企业主动防疫防控,积极申请复工复产;二是正在运行的388家企业严格做好疫情防控,目前未发生一起确诊和疑似病例。
围绕复工复产,两江新区主要进行了“三个一”的帮扶工作措施:
一是搭建一个指挥体系,形成一盘棋、一张网的格局。
二是构建一个责任机制。压实企业主体责任,申请复工企业严格落实“五必须”“六个不”“六到位”要求,真正管好“厂门”背后的四道门,即车门、车间门、餐厅门,住宿门,全面掌握企业员工健康状况、生活轨迹等情况,严格落实工作区域、乘车、就餐、居住人数“四减半”要求,降低人流密度,防止感染的发生;压实新区、各片区属地责任,落实行业部门属事责任,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复工生产中的各类问题。
三是形成一个有序的复工复产的格局。主要采取了4个方面的区分。
首先是分区域复工复产,分为红、黄、绿三类,分区分级制定差异化防控策略,其中,红色区域作为重点区域,全力抓好疫情为主,放慢复工复产的节奏;黄色区域既抓好疫情防控,又要抓企业复工复产,比如涉及到的市外返厂人员的企业就属于黄色企业;绿色区域则是在巩固疫情防控良好势头的同时,对企业管理基础好、防控措施到位的重点企业,鼓励他们开足马力推动复工复产。
其次是分类别。对于实体制造业企业,特别是占全市70%的汽车产业,以及全市重点电子产业等领域的龙头企业,优先复产复工;对于涉及城市运行、民生保障方面的服务业龙头企业,优先复工复产,对龙头企业、重点项目,以及配套企业,推进体系性恢复生产,确保产业链的完整。同时,积极解决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复工复产难题,推进整车尽快复工复产,帮助电子产业企业招聘员工、争取订单、增加零部件库存量,推动京东方、保税港区代工企业放量、连续生产。支持外贸企业抓紧复工生产,优先保障有国际订单、有市场的企业复工复产。
三是分步骤。结合疫情发展态势,按照“每天一调度、每周一递进”对企业复工复产进行复核。目前,第一阶段逐步实现疫情防控急需的医疗物资生产企业、保障群众正常生活所需的企业,以及维护城市正常运行所需的企业;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及其涉及疫情防控、城乡运行、能源供应、交通物流、医疗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相关企业复工复产。一般企业分3个星期、3个梯队复工复产,本周一般企业进入第二个阶段的申请复核,复工率将达75%。
最后是分人群。复工的企业,采取安排重要岗位人员返岗开展复工准备,本地员工先到位等分批复工的灵活措施。